一、安全性优先
- 远离机械损伤风险
避开频繁移动的设备、车辆通行区域或易受撞击的位置(如门口、通道),优先选择墙面、支架等固定路径。
穿越地面或墙体时,必须使用金属套管(如镀锌钢管)或桥架保护,套管两端需光滑无毛刺,防止磨损电缆绝缘层。
- 规避高温与火源
与合肥发电机组排气管、散热器等高温部件保持**≥30cm**距离(高温区域需用隔热材料隔离),避免绝缘层因长期高温老化开裂。
严禁在电缆路径附近堆放燃油、润滑油等易燃物,确保通风良好,降低火灾隐患。
- 防腐蚀与防潮设计
潮湿环境(如地下室、沿海地区)或存在腐蚀性气体(如酸雾、碱雾)时,路径需选择高处敷设(如架空桥架),避免积水浸泡。
户外或腐蚀性环境中,优先采用铠装电缆或耐腐蚀护套(如聚氯乙烯 PVC、交联聚乙烯 XLPE),接头处需用防水胶带、热缩套管双重密封。
二、电气性能优化
- 缩短路径与减少干扰
尽量缩短电缆长度以降低线路损耗(电压降),尤其是大容量合肥发电机组的主电缆,路径应直线敷设,避免迂回。
动力电缆(高压大电流)与控制电缆(低压信号)需分开敷设,间距**≥15cm**,或采用金属隔板隔离,防止电磁干扰影响控制系统。
- 规范弯曲与固定
电缆弯曲半径需符合规格要求(通常为外径的 8~10 倍),避免过度弯折导致内部导体断裂或绝缘破损。
水平敷设时,每隔1~1.5 米用夹具固定;垂直敷设时,每隔1.5~2 米设置支撑点,防止自重拉拽造成连接松动。
三、环境适应性与防护
- 室内外路径差异化处理
室内路径:优先采用桥架或线槽明敷,便于散热和巡查;若需埋地,需选用阻燃电缆并做好防潮层(如铺砂或混凝土保护)。
户外路径:采用铠装电缆或穿镀锌钢管,埋地深度**≥0.7 米**(穿越道路时≥1 米),并铺砂盖砖防止机械损伤;架空敷设时需用钢索或支架固定,避免晃动。
- 应对极端环境
高温区域(如锅炉房附近)需选用耐高温电缆(如硅橡胶绝缘,耐温≥180℃),路径避免阳光直射。
多风、多雨或鼠害严重地区,户外电缆需加强固定(如增加夹具密度),并在穿墙 / 地入口处设置防鼠网或封堵材料(如防火泥)。
四、维护与扩展便利性
- 便于检修与标识清晰
路径应选择视野开阔、易于到达的区域(如沿墙明敷或架空桥架),避免隐藏在设备后方或狭小空间。
电缆路径全程设置标识牌,标明型号、电压等级、走向及回路编号,接头处悬挂警示标签,便于快速定位故障。
- 预留扩展空间
桥架或套管内需预留 **10%~20%** 的备用容量,用于未来设备扩容或线路升级,避免重复开挖或更换路径。
五、合规性与标准化
路径设计需符合或地区电气规范(如中国 GB 50168《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》、国际 IEC 60364 等),涉及消防、防爆区域时需满足专项标准(如 GB 50058《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》)。
穿越不同防火分区时,需用防火堵料(如矿棉 + 防火泥)密封套管或桥架缝隙,防止火灾蔓延。